全国服务热线:0719-8125915

立菲机电     网络直销     收藏本站

资讯中心SHIYAN GREEN

鱼友约订餐热线

19371642061

格瑞产品直销热线

0719-8125915

13593777903

微信扫一扫

关注我们相关的信息

评论丨三文鱼产业,呼唤媒体传播正能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行业新闻

三文鱼舆情的持续发酵,让人感觉到了网络传播的威力,它影响话题的走向,影响正规媒体跟风,还影响不明真相的公众发泄。笔者也被劝出面跟个风,说点知道的。

这次舆情的焦点之一

三文鱼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定义的?

真、假专家说了很多, 这里就不做赘述了,作为从事水产行业3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不得不说几句公道话。先看下面记载:

c04c127d2ac1a33dcab93ecdf75fee1f.jpg

看了这段,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1957年的这篇文献肯定不是最早的,三文鱼的定义出现还会更早才对。肯定的一点是:三文鱼一定不是指大西洋鲑,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根本就没有,大西洋鲑最早开始养殖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进入中国市场是1996年后的事。一些媒体炒作三文鱼的来历(上世纪90年代来自港澳),媒体报道虹鳟鱼用三文鱼名称混淆视听,属于数典忘祖,看到这,大家应该清楚了,那些指责不成立。

三文鱼的定义是什么,

毫无疑问指的是鲑科某些鱼类的总称。

虹鳟是否包含在内?答案:应该是的。

      因为当时的虹鳟名字叫麦奇钩吻鲑,1792年就有史料记载,那时候远东地区属于我大清朝的,鲑科鱼类很多,自然有人去研究,就归为三文鱼类去一并探究。

      还有专家说什么狭义的、广义的,那就更胡扯了。以类别划分的品类,全是广义的。例如:金枪鱼有蓝鳍、大目、黄鳍、长鳍金枪鱼等,连旗鱼、剑鱼都叫白金枪,美国进口的金枪鱼罐头多是鲣鱼类(又分为多种)作为原料制作的,这些鱼从每斤几元到几百元不等;鳕鱼就更多了,有狭鳕、真鳕、绿青鳕、黑线鳕等;鱿鱼有太平洋褶鱿鱼、真鱿、阿根廷鱿、北太鱿等等;人们常吃的对虾有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草虾、车虾等,三文鱼同样是个大家族,这次谈到的有大西洋鲑、虹鳟,还有好多野生的三文鱼(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

      关于三文鱼一词定义的争辩,政府没有出面表态,但不表明不持态度,下面看看权威官方机构(FAO)的相关信息:

a944aca4a129d9f749bd3da66c7e0cfb.jpg

图中说明:养殖的三文鱼主要为4种,大西洋鲑、虹鳟、银鲑和一点点的王鲑,他们都列为养殖的三文鱼。

      网民能让这个世界最大的官方机构改变称呼?不可能吧。下面再看看我国官方机构文件:

20495612f4a00df72594deca4b375283.jpg

      从事出口的人士一眼就看出:检验检疫部门签发的备案证明,出口检验检疫证明也是这样叫的,机构原来归国家质检总局,现在归海关总署了。

      再看下面这则消息,虹鳟早就叫三文鱼了,

e02de5331ff74a3a974fcb734bfdca3c.jpg

1999年朱镕基总理视察云南,考察了一个虹鳟养殖基地,总理听完汇报鼓励“发展好三文鱼养殖,形成规模就可以替代进口的三文鱼。同时,要做好三文鱼加工工作,大家好吃到你们的三文鱼”。当时汇报的几个年轻人,其实是引进现代理念养殖三文鱼的第一批创业者,他们考察了欧洲的丹麦和挪威,看到他们的养殖技术很受启发,决定在中国尝试。朱总理现场看到的三文鱼最大的个体有4公斤左右,说明养殖有几年了,据查实启动三文鱼养殖是1994年的事,即使这个时间节点,也没有进口三文鱼。看来三文鱼的定义就别争了,是大西洋鲑傍上了咱们的三文鱼大名,虹鳟叫三文鱼早就属于咱们自己取的名字。

这次舆情的焦点之二

寄生虫问题

      看了许多东扯西扯的内容,感觉最权威的一篇来自中科院水生所《吃鱼会感染寄生虫吗?》文章。看完后的感觉是,消费者就生食三文鱼,过分担忧了,也可能是舆情诱导的。

      三文鱼存在寄生虫,生食存在风险。但是没听说过,有风险就放弃的,因为生食三文鱼,怕感染寄生虫,就放弃人间美味,那你就别开车了,别出门了,那个风险更大。生食三文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概率极低,这个专家说的对,第一,生产环节严格管控,生产使用经过高温灭菌的膨化饲料,生产过程隔绝传染源与传播途径。第二,有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有没有寄生虫听政府的检测结果,然后自己去决定是否消费。政府提示过食用小龙虾有肌溶症的风险,而且多例住院,但是小龙虾还是很火,因为消费者太热衷了。第三,大家相信实践是检验任何事物真实的标准,就是说,到现在没有一例因为生食三文鱼得了寄生虫病的。近年来,真实的情况是企业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政府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消费者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过分的担忧会影响正常生活。

      有人说:淡水产的三文鱼不能生食,属于胡说型,能否生食取决于食品的卫生状况,国家强制标准GB-10136-2015里规定的生食水产品没淡水、海水之分。再看看国内销售的三文鱼哪个最贵,还是淡水的,来自新西兰淡水湖泊养殖的王鲑。还有人把三文鱼扯上了三聚氰胺,这属于唯恐天下不乱型,虹鳟和大西洋鲑的营养成分很接近。

      从了解的情况来看,风险存在的环节是流通,批发市场里,切鱼的垫板和刀具是保障卫生的关键控制点,因为,直接生食和需要熟制的原料不能使用同一用具,是微生物交叉感染的渠道,从这一点来看可能还要出台标准引导市场和经营户规范操作。

这次舆情的焦点之三

团体标准

经查阅有关资料发现,这家出台标准的中字头协会,还真是国家一流协会,主导制定过国际《鲆鲽》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冻熟对虾》标准,参与制定各类标准多项,制定团体标准应该不在话下。在国家标准平台上,备案的水产行业协会中有几家,但这个协会是唯一一家出台过多项团体标准社团。

      有人怀疑,会不会某些企业利用标准作为保护伞?首先要问,有标准好,还是没有好呢?没有,就是产品鱼龙混杂,有,就要求相关企业按标准去生产,团体标准为推荐性标准,企业自愿采标,对采标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本身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产业进步的表现。

      有人说《纽约时报》也凑过来看热闹,讥笑指鹿为马,应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句老话。真的是这样吗?不懂的人就是想趁机污蔑你,黑你一下罢了。是中国人懂英文的多?还是美国人懂中文的多?《纽约时报》的英文连中国的小学生都看得懂,你问他SanWenYu是什么?他们不知道,英国人聪明问了再评,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后《Undercurrent News》就给予澄清,解释了中国这家全球知名水产行业协会标准,外媒搞错了。题为《Trout labeled as salmon furor down to public, media confusion》(虹鳟标示为三文鱼引公众喧闹,媒体混淆了)阐述了欧洲也是将三文鱼作为一个类别的总称。

      如何看待团体标准?这是我国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前景看好,试想如果生产手机的众多企业,把充电的插口一致起来该有多好,都能通用,走哪都能充电,谁的都可以借用,减少了浪费,方便了所有人。团体标准就是大的企业带头制定好的标准,供业内使用。看了这个三文鱼标准,也很好,明确了生食三文鱼的卫生指标,规范了市场名称,明确市场上销售的三文鱼标注为三文鱼(虹鳟),三文鱼(大西洋鲑)。让公众明白消费,自由选择,喜欢哪口吃哪口。

      《生食三文鱼》团标该不该对三文鱼进行定义,个人观点是可以定义,关键的问题是定义的科学依据是否充分?虹鳟的科学名称欧美人前后改过3次。因为标准不定义范围怎么写,指标的设定是针对具体目标的。这么多年笔者目睹了西北、西南地区的养殖企业在工商登记的是三文鱼生产企业,到处是三文鱼主题餐厅,应该有个标准去规范,生食标准的出台也在情理之中。5月份曾经发生过一波三文鱼舆情,这个标准看来是有针对性的,消除不明真相的混乱,同时规范行业,一箭双雕。

      关于俗名问题,有人大谈美国FDA是怎样规定的,还有截图。那个正说明美国俗语也是把虹鳟叫做三文鱼,只是美国要求跨州交易需要标注到种名,同样FDA也要求大西洋鲑不能仅标注三文鱼,必须标注到种名(大西洋鲑),这个协会的标准要求标注到种名也和国际是一样的。在我国能不能使用俗名,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商定。有些问题比较严重:例如,巴萨鱼市场上叫龙利鱼,真正的龙利鱼是舌鳎,这两种鱼一毛的关系都扯不上,而且市场上流通量,假龙利占据优势,这个俗名可以禁用。三文鱼这个俗名可以接受,虹鳟和大西洋鲑毕竟是同一个家族,营养成分接近,肉色相似,肉质各有所好罢了。有的俗名不用还不合适,像银鳕,市场名是南极犬牙鱼,通用名是巴塔哥尼亚鲈,大家终于明白了,真实面目是鲈,非鳕鱼。但人们对银鳕很钟情,你叫它鲈,会把许多消费者搞得更疑惑了。

      再说说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8月21日在上海组织召开“三文鱼定义之争公开讨论会”,本来抱有很大期望学习一下,毕竟大都市,第一次遇到因为一条鱼之争来召开听证会的。参会代表媒体居多,主办方和团体标准制定方都有专家到场,先公布了消费者网上调查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这样专业的问题,消费者用脚投票就可想而知了,消费者要是能搞明白,还要那些海洋大学高等教育干什么。接下来专家教授发言,殊不知一个加工专家,大谈鱼病和分类的知识,一知半解的胡扯,不多说了。会议还对标准给予讨论,本人认为这个标准的出台,先看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法》,权威与否?取决于采用该标准的企业使用率。后面的讨论,主办方的偏向性和引导性明显,没听完,干别的去啦。第二天醒来,转发给我的负面新闻一大堆,那个负面新闻的急先锋澎湃使出浑身解数去吸引眼球,博得流量,内容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攻击。

      想一想,上海的这一举措全是务虚的,就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举动,还不如上次5月份的三文鱼风波广东务实,广东的做法是,你说三文鱼是假的,没人定义过就不予理睬,你说有寄生虫,那就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抽检,抽检了国内外260多个样品,没有查出寄生虫,监管部门也就放心了。

      一个严峻的问题应该引起管理层的高度重视,互联网、新媒体不应该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布假负面新闻的重要平台,对普通的百姓容易混淆视听,特别是涉及民生话题更为敏感。

      这次舆情,媒体把产业问题娱乐化,是问题的显现,好在发生在一条鱼上。产业的发展牵扯到消费者,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国家产业话语权的问题。有些机构和个人缺乏起码的政治敏感性,美国总统公开宣称其利益优先,难道我们的产业连基本的保护都不能谈。

      三文鱼舆情发生多次了,大的有3次,第一次是“去了云南,千万别吃那里的三文鱼”,第二次是“龙羊峡三文鱼是假的,有寄生虫”,这次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几次舆情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诋毁和攻击刚刚起步的三文鱼产业,这波舆情不能有效平息,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甚至更多。

本次标准的制定应该给予肯定,目前生食三文鱼产品在进口国及国内流通环节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使得三文鱼市场存在不规范现象,标准有利于市场规范,通过标准定义名称和规定标签标示,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标准是在鼓励企业在自律的基础上,按照标准生产,以提高品质为核心,以质量安全为保证,树立企业品牌。产业呼唤媒体传播正能量。

图片.png


来源:中国水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打印此页】  【关闭